“嗯,知道了。”
曲笙用肩膀夹着话筒,将孩子往上抱举半寸,“宝宝在旁边,你跟她说两句呗。”
握着电话的男人眸光猝然发亮,嗓音瞬间放软轻声呼唤女儿小名:“瑶瑶,宝贝瑶瑶,我是爸爸呀。”
曲笙低头亲吻女儿的小脸蛋,哄她发点声音回应远在部队的慈父。
或许真有父女感应,血缘亲情的羁绊下小团子伸手抓住电话线往下拽,一边啊啊啊喊着。
奶声奶气的,简直能把人心融化。
不等慈父诉衷肠,曲笙先坚持不住了。小家伙力气贼大,她忙说:“不跟你讲啦,电话线都快被你女儿扯断了。”
嘟嘟嘟——男人遗憾放下话筒。耳旁回荡着媳妇最后一句话不禁暗乐,不愧是他闺女,劲大!
曲笙回家问过大哥二哥,嫂子们也在场,两房的回答均是比起分出去,他们更愿意留在家。
自古以来都是长子赡养父母,所以大哥的选择毫无疑问。
问到裴智超时,他表情愧疚。在公社水泥制杆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勉强能存下三分之一,让他们分出去另建房屋,恐怕只能建个杂物连厨房。
裴跃进得知老三愿意另起新屋,眉宇未动半分,他早料到如此。
九点,村支书来了。在第三人的见证下,张永梅拿出账本,把从大儿子结婚开始家中每年进项支出包括余留,一笔笔公示清楚。
其中老三进项多支出少,1964年入伍,18岁大头兵几乎没有津贴。1966年开始每月寄5块回家,当排长后由5块涨为15块,一直到今年他结婚,这个数额没有变过。
老二1968年年底入的公社水泥制杆厂,工资每月上交5块,去年涨过一次薪水,于是交给家里的生活费从5块变为10块。在此之前老二和老大一样,上工挣工分。
老大虽比不上两个弟弟月月上交真金白银,但他身为家中主要劳动力,贡献不容抹消。一年最低1720个工分,折算成钱也不少。
张永梅又拿起另外一个本本,上面记载的是全家口粮。
“文馨嫁人后紧跟着倩倩嫁进来,前些年大房二房陆续生孩子,加上翻修房屋,家里积蓄勉强保持个平衡,不欠债但也没存下多少。”
“直到近两年,雯雯几个长大了,老二出去上班,以及有老三的津贴和家中五个主要劳动力的贡献,总算能攒下一些。”
“今天村支书见证,账面余下的864.33元,撇去给堇琛另起炉灶的200,664.33一共分为4份。”
“你们三兄弟一家拿166元,零头我就没算进去,剩下的归我和***。有没问题?”裴跃进扫视各房儿女。
老大率先表态,“没问题,您分的公平公正。”
“好。接下来是房子。老三在西边划出来的空地建新房,等房子建成后,老三空出来的屋分给老大,老二占杂屋,杂物拾掇干净空间不比老三这间小,……智超倩倩,你俩有没有意见?”
裴智超当然有意见,但谁叫他只有俩孩子呢?他爸妈这么分已经是非常公平的了,除非把老三住的屋劈开,一分为二。
“没有。”想清楚后,他低声回复老爹问话。
“至于锅碗瓢盆和粮食,家里有的都一式四份。不够分那就自行添置,大件的东西,自行车你们都有,缝纫机放在我们屋,谁要用直接过来用。”
“还有,咱家现在就一个灶台,看你们还要不要再垒一个。”
裴冠良瞅瞅弟弟,老二直说:“我看行,免得凑堆排队。”